2月24日晚,2024级本科生“科学与社会”研讨课第三场主题报告会在东区大礼堂举行。中国科学院祝世宁院士受邀作题为《格物致知话信息——从三星堆文明到人工智能》的报告。报告会由教务处处长武晓君教授主持,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周丛照教授出席报告会并向祝世宁赠送主题报告纪念牌,全体2024级本科生现场聆听报告。


报告中,祝世宁以2024年多项诺贝尔奖引入正题,从“信息与现代信息技术”“热力学熵与麦克斯韦小妖”“生命是什么:以负熵为生”“我们从哪儿来:生命密码剖析”“我们到哪儿去:机遇与风险”等五个方面,并从人类文明演化谈起,详细介绍了信息的数学基础和物理属性,从热力学熵到香农的信息论再到现代的基因编辑和AI大模型;指出人类对信息的理解和应用是伴随着自身的进化和社会发展在不断深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崛起,一场新的认知革命已经到来。
报告会上,祝世宁就近期我国科技成就、社会文化传播热点人工智能DeepSeek-R1大模型的发布与应用和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所取得的成功,对我国在多个领域的迅速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引用了该部电影中广为人知的经典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鼓励同学们要学会深入思考和理解信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勇于突破自我,敢于挑战难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在交流环节,祝世宁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信息不确定性与AI的作用、AI对生活的影响、AI与人类的界限、AI与生命等问题逐一解答。祝世宁表示,尽管人工智能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发展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包括伦理道德方面的考量;他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探索并利用好信息和技术,造福人类。
整场报告会历时两个多小时,会场内多次响起热烈掌声。学校发展规划处、教务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报告会。
祝世宁,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光学学会会士;主要从事微结构功能材料和物理、非线性光学、激光物理与量子光学以及量子信息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06)、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江苏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2019)、高等学校科学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陈嘉庚科学奖(2024)等。
(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