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理论参考
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参考    正文

光明网:我国文化产业十大趋势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理论学习网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几千年来,从灿若群星的诸子百家,到影响深远的宋明理学;从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到美轮美奂的唐诗宋词,中华文化可谓多彩多姿,光辉灿烂。但是,从产业角度去认识和推动文化发展,却是近年来的事情。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9年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开始实现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变。2017年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做了深刻系统的阐述。在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我国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4年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15%; 2017年3.5万亿,占4.29%。年均增速20%,可谓蓬勃发展。但是横向看,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历史短起点低,规模还很有限,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还不高。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与我们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也不协调,与我们文化大国、文化古国的身份也不相称。故此,我国文化产业亟待有一个大发展。

面向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至少呈现这样十个趋势。

1 大众化——从文化产品创造主体角度看

文化创造的源头本来就是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普罗大众当仁不让是社会文化创造的主体。但是传统文明形态无法提供让普通个体登上历史舞台、让优秀文化产品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渠道。数字文明改变了这一切。今天,你发出一个信息,一秒钟可以巡游地球七圈半,而且全覆盖无死角。任何草根都有可能一夜走红,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创意。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网络新词涌现出来。词语的背后是视角、是观念、是文化。目前,网络文学写手已经达到1300万人,其中签约作者60万人;网络文学作品1400万部,日更新1.5亿字,其中不乏像《芈月传》《甄嬛传》《琅琊榜》这样广受欢迎的作品。网上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激情歌唱,全民K歌。像《老鼠爱大米》《东北人都是活雷锋》《2002年的第一场雪》《两只蝴蝶》等大量喜闻乐见的歌曲都是通过网络走进千家万户。如果你真是个音乐天才,马上会有经纪公司或专业机构找到你、买断你、包装你,哪怕你在天涯海角。来自全社会的文化创造者与我们的专业人士交相辉映,共同推动文化的创造和创新。

2 技术化——从文化产品生产手段角度看

文化产品是创意的产物。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电脑绘画几乎成为艺术设计的主要手段;智能软件会让作曲家即时听到创作效果,随时修改;歌唱家跑调多远都不要紧,只要你出声,录音师就可以把你的音准拉回来;作家的创作手稿,恐怕早已成为一个历史概念;电影尤其如此,不要说大片,就是普通的电影制作,离开技术手段也几乎是寸步难行。数字合成占比越来越大,对电影的本质、影像的美学意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2010年3月9日,日本东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唱会,使用了3D全息投影技术。演唱者是一个虚拟歌星。声音则是在某歌唱家声音的基础上人工合成。演唱会骤然间掀起热潮,虚拟歌星圈粉无数。任何艺人都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瑕疵,而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这些瑕疵,而且还能创造出许多人力无法达到的境界。

3 智能化——从文化产品服务方式角度看

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数字文明进入了第二阶段。把这些技术成果应用到文化领域,促成了文化产品的颠覆性改变和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脱胎换骨。比如VR可以让医学生在虚拟空间解剖尸体;AR可以在现实空间展示虚拟景象,把真实与虚幻融合到一起。耳听为虚,眼见也未必是实。人工智能挑战人类智商已经成为历史,近年来正在向人类的情商、向人类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发起冲击,成果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了文化领域许多方面,如写报道、写评论、题诗作赋等。5G面世,将为物联网提供强大技术支撑,赋智于物。智慧物体会向我们提供信息。区块链技术可以对文化产品创造、运营、交易到消费全程提供版权保护。一句话,智能化技术的开发应用,将最大程度地提供满足人性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4 平台化——从文化产品传播形式角度看

在传统工业文明形态下,文化产品传播特点是信息单向流动,渠道单一,方式单一,技术单一,批量生产,B2C。信息和知识不但可以售卖,而且是卖方市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数字文明形态下,无限的网络空间为海量的信息同时立体化呈现提供了便捷手段。许多文化产品逐步从物质形态转变为数字形态;从销售某个知识点或知识体系转变为提供庞大的系统的知识库、知识领域;从单向传播转变为供求互动;从产品形态固化转变为灵活服务各取所需……而且所有用户的相关信息尽在掌握。美国科学家梅特卡夫对平台的价值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定量的规律:V=n2,揭示出了数字文明产品与传统工业文明产品具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规律。

5 个性化——从文化产品消费方式角度看

个性化需求是人的天性所致,有人独乐乐,有人与人乐乐,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是传统文明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满足不了这种个性化需求。在数字文明形态下,柔性生产、3D打印、网络传递、智能化服务将越来越走进这个社会每一个领域和角落,使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成为现实。文化产品极大丰富和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可以让消费者从容选择,各取所需。在某种程度上,信息爆炸令人眼花缭乱,在信息海洋中如何选择倒成了问题。个性化需求还表现在,消费者根据自己的独特需求,可以参与到文化产品的生产中,量身定制,量体裁衣。网络文学读者可以与作者共同商讨故事情节如何发展。如果传统文明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揭示了接受美学的某些规律,那么今天,“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版本”却成为常态。个性化需求突出了体验感、参与感,刷出了存在感,更直接地展示了消费者的个性和价值。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归宿。

6 全IP化——从文化产品资源开发角度看

IP化之形成,至少源于两个因素: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产业边界日趋模糊,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彼此相互渗透,互为补充,或形成新的业态。比如六大传统媒体走向融合,三大台合并,复合出版、中央厨房的开发等等。因此通过对IP的深度开发,不仅可以整合资源,而且可以大大拉长产业链。二是基于对文化产品版权的保护和开发。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版权保护方面比较健全,所以许多著名的文化品牌不但可以矗立几十年、上百年经久不衰,而且不断推陈出新。迪士尼、好莱坞、百老汇、时代华纳等等。我国在版权保护方面起步比较晚,执法力度和社会效果都难尽如人意,使得我们文化产品创新乏力。近年来情况有所好转。2008年出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十八大强调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并再次发布《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目标。在这一大背景下,版权保护力度持续增大,文化市场日益规范。

7 融合化——从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角度看

除了不同文化产业之间相互融合,文化产业也逐步融合到国民经济大循环中,成为新时代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许多大文件都对文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做了系统阐释。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灵魂和助推器。

首先,文化产业自身即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美国文化产业产值数十年来一直占GDP的20%以上,占全球文化市场份额40%以上,是仅次于军工领域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在出口方面则是美国的第一大产业。

其次,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注入文化要素是必要条件。有时文化不仅给物质产品增加了内涵,而且赋予了灵魂。比如江西鹰潭的樟木箱。

第三,文化产业会拉动经济增长。一个景点、一个主题公园可带动周围吃喝拉撒睡一大片消费。

第四,文化产品可以通过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能力,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通过提升企业文化和体制机制文化,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8 O2O化——从文化产品运营管理角度看

所谓O2O,即线上线下的结合。能在线上解决的都在线上解决,需要在线下解决的就在线下解决。

线上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跨地域、无边界、海量信息、海量用户、挑战时间极限、用户信息精准等强项,可以瞬间聚集强大的消费能力。同时,在线支付为网络信息传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安德森的“长尾理论”是网络信息的产物,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刘强东也都是网络信息的产物。所以现代社会的任何领域,特别是信息领域和文化领域,不利用网络信息传播手段不仅是没有出路的,也是不可想象的。

线下首先使交易得以实现,其功能毫无疑问不可替代。我们从阿里巴巴公司业务五大支柱板块的结构中,就能看出来O2O的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文化产业公司也是如此,比如重庆的猪八戒网。此外,线下的体验性特点,还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文明理念。比如实体书店实现从售书向综合文化服务的转变。

所以O2O模式之伟大,不止在于建立了一个新模式,更在于它从更深层次、更宽的角度表现出了对人的重视,对消费者的尊重;在于它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义了经济哲学。亚马逊公司的发展史便是最好的佐证。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归宿。

9 金融化——从文化产品发展驱动角度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血脉。文化产业要发展,离不开金融杠杆的撬动。

传统观念文人耻于言利。这是对财富的误解和误读。语言和货币是人类的两大发明。它们是奠定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基石。十几年前,总署党组提出要打造一批上百亿的出版传媒集团。我们当时听了简直就是神话。那时最大的集团也就几个亿的规模。然而,一旦借用金融的力量,马上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7年,资产总额超过百亿元的出版传媒集团达到17家;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均超过百亿元的出版传媒集团有7家。从2008年开始,总署贯彻中央指示,与工农中建等各大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充分利用金融的威力,撬动行业发展。同时,我们每年组织多种形式的项目推介会,搭建文化产业与各种社会资本联姻的桥梁,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总体上说,过去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助力;未来的发展更离不开金融更深层次、更大维度的助力。

10 国际化——从文化产品面向市场角度看

一张大网铺天盖地,把地球真正包裹成了小小寰球。每天早晨第一眼看手机,全世界的信息便送到了你面前。真正做到了立足床头放眼世界。2017年入境客人1.39亿人次,出境游1.43亿人次。所以在数字文明时代,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交融时时刻刻都在身边进行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想堵都堵不住。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已经完全不可能。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说,世界正在走向“平坦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某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必须、或者说不得不融入国际大舞台。实际上融入国际大舞台只是一种形式。本质上它是一种价值观的大PK,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综合竞争力和文明水平的大PK。

“一带一路”建设给我们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机会。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有文化多样性的无穷魅力。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神圣的历史使命。开发国际文化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文化具有巨大的辐射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个强大的国家,一定具有强大的文化。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国民素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改革办副主任 李建臣)

来源:光明网,原载:沈阳日报 2018-06-20

新闻动态
更多>>
人文景观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