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育人取得实效,才能激励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用诚实劳动、努力奋斗来成就梦想
一段时间以来,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全国许多地方陆续推出家长居家办公、孩子居家学习举措。一些学校的居家学习指南中,除了学科类的课程,还特别为孩子们安排了家务劳动的学习内容,比如要学会洗袜子等小件物品,学会扫地、擦桌子等。不少家长走出忽视家庭劳动教育的误区,与孩子一起动手做家务,收获了家庭欢乐,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劳动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自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传统工艺制作”等劳动内容,将进入全国中小学课堂。对中小学生而言,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不仅能让他们获得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更能磨练意志品质、培养责任担当,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生受益。正因此,重申劳动教育的价值,让劳动课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怎样通过课程设置,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怎样通过丰富的形式和载体,让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劳动精神?此次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多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为做好劳动育人提供了有力抓手。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上下功夫,才能让劳动课程取得育人实效。此次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在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上都有很大提升。从较为简单的收纳整理,到相对复杂的烹饪、木工;从农业方面的动植物养殖、种植,到工业方面的家用电器使用与维修,课程设计注重学段衔接,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机会,也让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加深对劳动的理解、涵养崇尚奋斗的精神。
劳动课程要取得育人实效,还要更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他们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此次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明确,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现实中,有些学校采取以课代劳、以教代劳等方式,缺乏让学生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这只是表面上重视劳动教育。事实上,只有真正挥洒劳动的汗水,才能体味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
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同心同向,是劳动课程取得育人实效的重要一环。家长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既能与孩子一同参与劳动,又能做到不包办代替。学校要因地制宜,合理建设劳动场所、开发课程资源。社会要做好保障,共建劳动实践基地,提供合适岗位。各方共同努力,让劳动育人取得实效,才能激励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用诚实劳动、努力奋斗来成就梦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劳动教育的价值不会改变。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让他们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才能不断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