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安徽高校文化精神个案研究课题是在深入贯彻落实《安徽建设文化强省实施纲要》,进一步挖掘安徽高校文化资源和丰厚底蕴,创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竞争力的安徽教育品牌,大力提升安徽文化软实力,深入推动美好安徽建设的大背景下,由省教育厅确立并委托我校主持的重点研究课题。首批参研高校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合肥学院、皖西学院、黄山学院等十一所高校。
二、项目进展
2013年初,总课题组成立。思政处处长林鑫德、副处长王后林、思政处原处长张庚家、中国科大教授孙显元为课题顾问,中国科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蒋家平为总课题组组长,相关高校宣传部长胡兴祥、周飞、李忠(后调整为李裕鑫)、朱立军、朱梅福、张金标、胡雯、张劲兵、白义香、曾小保为总课题组成员。各参研高校十分重视,在校党委的支持下,截止2013年3月底,首批参研高校陆续成立个案研究课题组,各校宣传部长担任课题组组长,并将课题组成员、联系方式上报总课题组。
2013年4月8日,总课题组在科大东区专家楼召开安徽高校文化精神个案研究课题开题会。课题组长、顾问、子课题组组长和有关高校宣传部长等参加了会议。会上,总课题组组长蒋家平作开题报告,从大学文化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标和任务、研究方法与要求、研究与建设、科大文化建设实践等方面对研究课题进行了全面部署。张庚家、王后林、孙显元在会上分别讲话。他们表示,该课题意义重大,将弥补同类项目研究的空白。从研究机制上来说,以立项的方式推动高校文化建设,也是一项重要的创新举措。子课题组组长就高校文化建设、课题落实情况进行了交流。开题会结束后,各参研高校在规定时间里提交了个案研究大纲(初稿)。
2013年6月14日,安徽高校文化精神个案研究大纲讨论会在合肥工大(屯溪路校区)召开。张庚家、王后林、孙显元、蒋家平及各子课题组组长和有关高校宣传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各子课题组组长(主要撰稿人)首先就各校个案研究大纲进行了汇报,之后,与会领导专家、课题组成员就研究提纲进行了广泛交流,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张庚家在讲话中表示,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只要高校存在,文化的创新发展就不会停止。通过文化建设,使全体师生员工在主流价值观引领下,推动学校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他希望有关高校尽快确定个案研究的主题,将自己的特色、个性充分展示出来,以史论结合的形式,把个案研究做实做好。蒋家平在会议总结中表示,通过大家的集思广益,个案研究的主题更加明确,思路也更加清晰,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安徽高校文化建设个案研究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会后,各参研高校课题组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查阅校史档案资料,走访校史人物,展开调研和创作。截止2014年1月,各参研高校陆续提交了个案研究初步成果。总课题组组织力量对初步研究成果进行了初审,并提出修改意见。
2014年3月7日,安徽省高校文化精神个案研究初步成果审改讨论会在安徽农大召开。张庚家、孙显元、蒋家平及各子课题组组长和各校初步成果撰稿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各子课题组组长(主要撰稿人)分别就个案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之后,与会领导专家、课题组成员对研究成果进行广泛交流。蒋家平代表总课题组对个案研究成果的初审结果进行了反馈,并提出了进一步修改意见。会议还对写作篇幅、框架结构、写作范式、时间节点等作了统一部署。按照课题研究计划,总课题组还将组织专家评审、终审等后续工作。讨论会前,安农大党委书记赵良庆专程到会场看望了与会代表。第一次审改讨论会结束后,按照讨论会要求,各高校组织力量对成果进行了深入修改,特别是增加访谈内容,文章的可读性大大增强。到6月底,各校向总课题组提交了修改稿。
2014年7月18-19日,安徽高校文化精神个案研究成果第二次审改讨论会在蚌埠召开。省教育厅思政处处长林鑫德出席会议并讲话。总课题组顾问孙显元,总课题组组长蒋家平,各子课题组组长和各校成果主要撰稿人参加了会议。讨论会上,各子课题组组长(主要撰稿人)分别就个案研究文稿修改情况进行了汇报,之后,与会领导专家、课题组成员对研究成果进行研讨和交流。蒋家平代表总课题组对个案研究成果的修改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下一步修改及篇幅、插图、时间节点、排版样式等作了统一要求。林鑫德在讲话中,首先对安徽高校文化精神个案研究团队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他表示,安徽高校文化精神个案研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现已取得的较为丰硕的成果。林鑫德处长还就下一阶段的文稿修改、成果展示与应用等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会议期间,安徽财经大学校长丁忠明、副校长张庆亮与会代表进行了交流。
会后,各参研高校按照文稿修改规范要求,再一次组织予以力量修改,并提交学校审阅,定稿后上报总课题组。各相关院校于2014年9月陆续提交个案研究最终成果文稿。
三、项目的贡献与不足
(一)课题主要贡献
1、填补了一项省内空白。针对安徽省高校文化的系统研究,是一次从无到有的探索,从某种程度上说,填补了我省同类研究一项空白。同时,从国内其他省份情况看,由省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本身高校开展此项研究工作也属首次。该项研究结束了安徽省高校文化研究中“有历史,无文化”的局面,也为安徽省高校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积累了经验。本课题2013年4月8日正式开题以来,得到了各参研高校的大力支持,有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及分管领导多次过问,并提出具体的创作、修改意见,在人、财、物上予以保障。各校课题组和撰稿人更是付出了很多心血,做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目前,课题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体现出较高的研究水准,为今后的充实、提升、凝炼、传播推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加深了对大学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通过课题研究,参研高校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文化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在传统的理论宣传与形象塑造工作之外,大力加强高校自身文化建设,进一步弘扬大学优良传统,已经成为当今高校宣传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并大力拓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客观上,本项课题研究,对安徽省高校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使得我省高校的优良文化传统能在新形势下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3、研究成果文化味较浓。本项课题研究,着重从四个主要方面入手,以增加作品的文化味。一是在技术路线上,以史为线,梳理大学最具特色的文化精神,突出本校文化精髓,加强文化的凝练和表达,阐述学校文化的生成、延续、创新的脉络,解决好“有历史、没文化”的问题;二是在文化模式上,凸显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感,从文化的生成、发展、创新的视角来组织文字,而不是办学成就的简单罗列,抛弃总结化写作模式;三是在文化脉络上,探讨地域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共生关系,探索大学特色文化与历史脉络的相融相约,以及历史纵深的延续和铺垫;四是在写作范式上,从访谈中辑录观点、精选故事,增强了文稿的可读性。通过访谈现任主要领导和已退下来的有思想、有实践的老领导,以及部分老教授、老教师和杰出校友,从他们的认识中汲取智慧,从他们的叙述中发现校史上的人和事,搜集更多的故事和细节,使写作血肉丰满,真实可信。
4、各大学风格别具、特色明显。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虽然各参研高校历史长短不一,文化生成与发展也完全不一样,但从个案研究成果看,各有特色,各有侧重,风采各异,风格别具,令人回味无穷。例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由“学术优先”入手,包括学术自由、民主办学、创新不已、卓越致远四大部分内容。在历史的主线条中,诠释了科大人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诉求,穿插大量的故事、情节,史料充实,文化浓郁,主题明晰,逻辑清晰,可读性强。
合肥工业大学总结出工大70年发展历史,在实践中形成“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的办学理念,内容涵盖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过程、学校特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学校特色文化的现实成效和影响等,折射出工大人独有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品格。
安徽大学以历史为脉络,兼顾不同历史时期著名校长、学者对安大文化的影响。通过对“敬业乐群,追求卓越”的解读,把历史叙述与文化叙述结合起来,阐述安徽大学文化精神的形成、传承、坚守、发扬和光大。结构更加严谨,逻辑非常清晰。内容比较丰富,历史丰满,故事生动,有文化品味。
安徽师范大学围绕“厚重朴实、自强不息、至善致远、追求卓越”精神诉求,详细梳理了安徽师大80多年的办学历史与校史沿革。清末民初皖省悠久厚重的文化积淀,为开创安徽高校的历史先河奠定了基础;先贤们百年积淀的精神风范,是师大挖之不竭的宝贵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人物鲜明,故事丰满,文笔生动,体现出文化的厚重与张力。
安徽农业大学围绕学校文化中某一核心部分“集中阐述、不及其余”的写法,紧紧围绕“大别山道路”这一主题,按照大别山道路的奠基、探索、开辟三个部分层层递进,主线清晰,重点突出,史料翔实,文化味儿也比较浓,有一定的可读性和文化感染力。
安徽医科大学围绕 “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的校训、“爱国爱民,献身人类健康”的办学传统、“兴国•奉献•仁爱”的育人理念、 “严谨•勤奋•求真”的校风、“求真、求精、求新”的学风作等展开,彰显校园文化的价值追求,重点突出,循序渐进。既有历史的纵深,有文化精神的不同侧面,也有完整、清晰的人物和故事,有血有肉,可读性强。
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财经类院校,从建校伊始,学校专业设置立足于为安徽地方建设服务,从学科专业建设,乃至课程设置,都是坚持面向基层人才需要而交融渗透,学校坚持课程建设的应用性、课程教学的引导性、实践教育的丰富性,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形成了“面向基层,培养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的文化传统。通过历史的回顾和文化上的提升和凝炼,借此探索这一文化传统的形成轨迹,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可读性较好。
安徽建筑大学围绕“打好建字牌,做好徽文章”,讲述建大精神的生成,折射建大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探索特色办学,加强学科建设、个性化人才培养以及实践能力、创新品质等,体现出建大人坚卓力行、善建善成的精神气度。总体构架比较清晰自如,主题比较突出,尤其写作过程中注意骨架脉络与故事细节的交叉融合。
皖西学院通过对学院的历史发展脉络,导出“脚踏实地、志存高远、众志成城、自强不息”的“映山红精神”。“映山红精神”之核心所在,正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创办“三农”,在致力培养农林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成为皖西宣传进步思想、开展进步活动的重要阵地。全文特色明显,一气呵成,逻辑清晰,可读性强。
合肥学院是一所不走寻常路敢为天下先的地方院校,文章论述合肥学院的创办、发展、转型,对本校30多年办学进行了系统总结,对合肥学院的文化精神进行了凝练。合肥学院历史虽短,但文化浓郁,全文事件、故事相互穿插,总结、提炼并存,融会贯通,一气呵成。
黄山学院写法较为特殊,颇有独到之处。第一部分说明学院文化的来源,即地域文化的精神滋润,由徽骆驼精神、黄山松精神、教学做合一精神归纳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学院文化。第二部分结合学院发展的三个阶段,阐述大学文化精神的培育与发展历程。第三部分探讨大学精神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引领。全文逻辑清晰,叙事完整,前后呼应,基础比较扎实。
(二)存在的不足
一是有的研究成果凝炼不够。主要表现在有的研究成果中叙述校史比较多,对本校建校、发展的历史进行详细梳理,但文化凝练方面偏弱一些,也即历史材料与大学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有脱节现象。本课题研究强调从纵深的历史中品读一所大学的文化精神,尤其希望从某一最为核心、显著的文化精神侧面去解读一所大学的文化精髓。因此,希望相关院校在完成本课题研究后,能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化本校文化精神的凝炼。
二是有的研究成果可读性偏弱。个别稿件缺乏历史文化的梳理和描述,立足于本校现状,侧重于从育人、科研、服务社会、校友成就、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展示性介绍,稿件稍显缺乏历史厚重感和文化感,影响到稿件的可读性和可传播性。
三是有的研究成果缺少地域文化与大学文化的融合。部分高校强化地域文化对学校办学和传统的深度影响,体现了大学的特色文化,视角很好,但在地域文化与大学文化如何高度融合、如何对大学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方面阐述不够清晰。(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