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五星红旗飘扬,我们的生活因你而美好,英雄的土地因你而神奇。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1999年为表彰在六七十年代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颁发的。在23位科学家中,有一位横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也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郭永怀。他心有大我、以身许国的英雄事迹,直到授勋后才逐渐为世人所知。
1968年,郭永怀59岁,为了主持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的发射试验,他常年奔波于北京和青海之间。12月5日凌晨,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带着重要的试验数据,连夜搭乘飞机从兰州返回北京。然而,在抵达北京距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却突然失去平衡,数秒后坠地起火。
这个表永远定格在半夜3点03分,这个时间是郭永怀牺牲的时刻。
中科院力学所,走进郭永怀生前工作的办公室,这里的陈设仿佛还在等着他回来一样。
郭永怀牺牲时,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自己的身体将热核导弹的宝贵资料完好无损地护在胸前。
尽管已经过去了50年,作为郭永怀生前的最后一位助手,顾淑林永远记得她和郭老的“最后一面”。
正是依据这份郭永怀用生命保护的重要资料,在他牺牲的22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爆成功。1970年4月,由郭永怀参与设计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他以身许国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1909年,郭永怀出生在山东荣成。山河破碎,让郭永怀立志科技救国。赴美留学期间,郭永怀就和钱学森一起,攻克声障瓶颈,解决了飞机超声速飞行的问题。这是继莱特兄弟之后人类航空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郭永怀由此跻身顶尖科学家之列。1956年,为了回到祖国,郭永怀放弃了美国的优厚条件,甚至不惜烧掉多年研究的所有手稿。
顾淑林说,记者问郭永怀夫人李佩说现在有好多人想着出国,但是出了国就不想回来,听她的意见。她回答了一句,我们那个时候出国就是为了回国。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郭永怀为“两弹一星”事业鞠躬尽瘁。世纪之交,他成为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今年是郭永怀参与创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0岁生日,在校史馆修葺一新的展厅里,老书记郭传杰又见到了这枚515克纯金制成的“镇馆之宝”。15年前,正是在他的见证下,李佩将代表丈夫郭永怀一生贡献的勋章捐献给了中国科大。
中国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说,这个功勋奖章恐怕在世界上是空前绝后的,中国如果没有“两弹一星”,恐怕很多情况下就不一定是今天这个样子了。这样的勋章不仅是一个金质奖章,而更多的是他们金子般的精神,在我们国家应该永远地流传下去。
自从11年前看到郭永怀的勋章,郁百杨就一直想用文艺作品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位“两弹功勋”。如今,音乐剧《爱在天际》已经成为中国科大新生入学的“第一课”。
郁百杨说,当时看到勋章感觉就像看到一个人。“国家贫瘠,就是做儿子的无能”,这个是郭先生亲口说的话,自己做不好,就对不起家的感觉。他是把国家这些事情分分秒秒放在心里的一个人。
这几位参加中国科大校庆的老校友,是当年郭永怀带过的59级学生。76岁的毛鸿羽一身布衣,念念不忘的是当年老师的言传身教。
毛鸿羽说,郭先生没有表扬过他们一句,但能感到他心里对学生的大爱。作为当年的课代表,给郭永怀送元旦贺卡的场景依然深深地印在毛鸿羽的脑海里。
这些已逾古稀的科技工作者,跟随郭永怀等前辈的脚步,为国防事业奋斗了一生,默默无闻却无怨无悔。
郭永怀的学生王柏懿说,这个功勋奖章对郭先生是一个肯定,也对他们这一代人的一辈子是一种肯定,他们觉得值了。
今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将两颗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和“李佩星”。这对科学伉俪在天上重聚,每当人们仰望星空,他们就像一枚永恒的勋章,指引着中国科技前进的方向。
链接:
http://news.cctv.com/2018/10/01/ARTIxk9RgQYBKN26BlQ1nBJB181001.shtml
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 2018年10月01日